“历史考得比较灵活,感觉冲‘A’蛮难的!”昨天上午,201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俗称“小高考”)进行了最后两门化学和历史的考试,与首日四门相比,昨天的历史让不少考生觉得有点难,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做起来不顺手。有关老师认为,小高考毕竟还是要有一些区分度,但是过关对大部分考生来说不是难事。
化学:总体平稳,第26题让人耳目一新
考生反映:
“化学做得还是挺顺手的,不少题目和模拟考试的题目差不多,得‘A’希望挺大!”金陵中学的考生小吴心情不错,她觉得比较难的是选择题第23题。考生小李告诉记者,试卷考了酸雨、煤的脱硫、汽车尾气处理等问题,都是老师反复重点讲过的。
名师点评:
二十九中化学老师周泓认为,今年小高考化学试卷无论试题结构还是试题难度都保持平稳,具有很好的延续性,热点问题如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判断,原电池的电极判断,实验装置图的正误判断以及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考查等选择题都是近几年的必考考点。
《化学与生活》中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酸雨的主要成分,煤的脱硫方程式的书写,汽车的尾气处理,硅酸盐工业等应该是平时学生多次模拟过的题目,过关应该没有太多难度。第23题设置的陷阱则加大了题目的难度,如两等份的条件就需要学生仔细审题。
今年的第26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过去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计算题,今年改为需要计算过程,这样更趋于合理化,避免了学生计算过程中一步错满盘皆输的悲剧,但是要想拿到最后一题的分数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能力,需要具有较扎实的化学知识储备,还要求学生能真正看懂图像的意义,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学生的第23题选择题没有失误,那么冲A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历史:不少学生觉得比南京市模考难
考生反映:
“今天考得没有昨天顺手!”走出考场的考生小周告诉记者,他这次参加了政治、地理、历史和化学四门考试,觉得地理和化学考得都不错,拿A应该不是难事,但刚刚考完的历史让他心里有点没底,“今年的历史考得比较灵活,有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还考到了平时没有重点复习的冷门知识,要是选择题全对我就能拿A了。”
名师点评:
二十九中历史老师沈功书告诉记者,不少学生考完后感觉比9天前的南京市模拟考试要难。判断题比较平和,选择题中有许多以材料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如有关日军官兵日记中的回忆、毛泽东在上世纪30年代的讲话都让学生印象深刻,体现了对历史知识的运用掌握。两个材料解析题和1个问答题对学生有一定的能力要求,每道试题都有某些灵活之处,主要表现在第36题考查经济史,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为切入口,有图有文言文,学生对于汉朝和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比较熟悉,容易概括表述,但其中让学生根据黄宗羲的经济观点谈一谈农业和商业关系的认识有难度,因为理科学生本身对文言文就比较畏惧,而在平时的训练中又比较薄弱。
第37题考查文化史部分,依然是材料丰富,主要是依托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的《敬告青年》等文章中的观点,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为主题,涉及学器物和学思想两个部分,最后一问以张岂之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为背景,让学生发表观点是否赞同,并阐述理由,这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要求能运用已学的知识面对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第38题主要涉及政治史部分,围绕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展开设问,其中对于欧共体形成的原因、欧盟的影响要求学生能从政治、经济等多角度思维认识,而关于上世纪70年代欧洲政治联合的措施,是教学复习中容易忽略的地方,学生能够回答出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的不多。总之,最后三个大题概括的能力要求、灵活的运用知识、完整的梳理线索都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对于考A的区分起到了关键作用。(南京晨报 刘颖)